English

新中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历史启示

1999-10-01 来源:光明日报 刘云山 我有话说

新中国成立五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把一个昔日贫穷落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变成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增强,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作用。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从根本上反思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明确提出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精神文明的战略任务,精神文明建设进入了新的时期。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采取一系列重大措施,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态势。5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在探索中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对于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什么位置,始终是我们党面临的重大课题。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的社会,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为我们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处理好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指明了正确方向。

从实践看,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必须一以贯之,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有丝毫的动摇和懈怠。过去曾经出现过极端夸大意识形态作用的问题,也出现过对两手抓、两手硬执行不一贯的情况。这两方面的深刻教训都要永远记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能只抓物质文明,不抓精神文明;也不能先抓物质文明,后抓精神文明;更不能以牺牲精神文明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尤其是在当前,改革发展处在关键时期,国际形势出现许多新变化,各种矛盾错综复杂,更需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要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无论制定发展规划,还是评价工作效果,都要把两个文明建设同时加以考虑。要把是不是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作为衡量一个党委、一个领导干部领导水平和工作政绩的重要标准。坚决防止和克服“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确保建设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伟大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培养造就“四有”新人

根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经验,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努力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始终不渝地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和人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坚定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信仰,对共产主义的信念,对共产党的领导的信任,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深入持久地开展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要着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消除愚昧,反对封建迷信。要切实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坚持服务中心、服务大局、服务人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经济建设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自觉服从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围绕经济建设开展工作,才能坚持正确的工作方向,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顺利进行。无论遇到什么复杂情况,坚持以经济基础建设为中心的思想都不能动摇。要把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把精神文明建设贯穿到经济工作各个环节,根据经济建设的内在规律开展工作,保证经济建设任务的完成。

改革、发展、稳定是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大局出发,在大局下行动,找准位置,认清职责,发挥优势。服务大局,关键是在思想政治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一个时期的重点任务开展工作,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改革和发展为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精神文明建设要满腔热情地支持改革,一心一意地促进发展,旗帜鲜明地维护稳定。

人民群众需要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更需要人民群众。精神文明建设必须坚决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立足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只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着眼点,要放在与群众密切相关、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尊重群众意愿,以人民满意不满意为标准,把解放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讲道理,又办实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四、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

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实际出发。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经济和教育科学文化还比较落后,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有一个从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充分认识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树立信心,积极进取,又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既要有统一部署,统一要求,又要因地制宜,区分层次,绝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如果目标定得太高,要求过急,就必然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甚至会适得其反,影响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效。要把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号召广大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带头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引导广大群众从最基本的思想道德规范做起。既要克服降格以求,又要防止要求过高。要鼓励支持一切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追求真善美、抵制假丑恶、弘扬正气的思想道德,一切有利于履行公民权利与义务、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道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共同理想而努力奋斗。

五、坚持重在建设,加强正面引导

精神文明重在建设,是我们党深刻总结经验教训提出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它反映了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的内在规律。毫不动摇地坚持这一方针,对于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至关重要。

重在建设,就是要把“建设”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正面引导,把工作的着力点集中到团结人民、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社会主义积极性上和创造精神上来,集中到满足人民的文化和精神需要上来,集中到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上来,归根到底,集中到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上来。对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要采取讨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方法,立足于教育和疏导,多做解疑释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人心的工作,决不能简单粗暴,更不能搞“大批判”的那一套作法。对思想领域中出现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搞无谓争论。不搞争论,决不是不分是非。要坚持讲政治,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对重大原则问题,必须立场坚定,提倡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反对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坚决同唯心主义、资产阶级自由化等各种错误思想和封建迷信、伪科学等社会丑恶现象进行斗争,绝不允许其自由泛滥。

建设本身是具体的。坚持重在建设,就必须从具体事情抓起,通过做好一件一件具体的事情,一步一步去积累,一点一滴去创造,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由低到高不断发展。要持之以恒,务求实效,对认准的事情,受群众欢迎的事情,必须狠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主题不变,一抓到底,久久为功,抓出成效,坚决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

六、坚持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大力弘扬社会正气

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对人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影响。实践证明,一本好书,一首好歌曲,一部好影视剧,能够产生强烈的社会反响,激励人们奋发向上。雷锋、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等体现时代精神的先进模范人物,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甚至几代人。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舆论氛围,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氛围,最重要的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阵地。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不懈地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宣传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艰苦创业精神,努力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思想阵地,决不给错误思潮和社会丑恶现象提供舆论阵地。要大力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宣传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新生活的伟大实践,宣传各行各业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唱响祖国颂、社会主义倾、改革开放颂,充分展示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要重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积极推进优秀文化产品的生产,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大力发展社区文化、村镇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人们的业余生活。同时,要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深入持久地开展“扫黄打非”斗争,净化文化市场。

七、坚持开展群众性创建活动,把精神文明创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基层

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是人民群众移风易俗、改造社会的伟大创造,是党的群众路线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生动体现,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载体。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人民广泛开展“扫盲”、“爱国卫生运动”等各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活动,对于荡涤旧社会的污泥浊水,破除陈规陋习,开创一代文明新风,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以“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为标志,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四届六中全会以后,以“讲文明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创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镇和文明行业活动蓬勃开展,有力地促进了广大干部群众自身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最有活力、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好形式。

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进一步加大思想道德教育的力度,把思想教育贯穿于创建活动的始终。要进一步使创建活动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吸引群众广泛参与,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得到提高。要进一步抓好基层,打好基础,把工作重点放在创建文明小区、文明社区,创建文明农户、文明村镇,创建文明窗口、文明单位活动上,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拓展。要进一步加强示范引导,注意发现、总结和推广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经验,以点带面,逐步推进。

八、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改革创新之路

新中国的五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发生深刻变革的五十年。精神文明建设适应这个变化,不断开拓创新,积累了宝贵经验。当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经济成份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多样化日益明显,精神文明建设的环境、任务和对象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如何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防止和克服一手硬一手软;如何在深化改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条件下,形成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防止和遏制腐朽思想和丑恶现象的滋长蔓延;如何在扩大对外开放、迎接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情况下,吸收外国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防止和消除文化垃圾的传播,抵御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我们必须适应新形势的要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探索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坚持走改革创新之路,使精神文明建设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和活力。

精神文明建设的改革创新,必须在继承和发扬过去好传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新的形式,探索新的方法,不断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必须开辟新的领域,重视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注意做好退离休人员、下岗职工和流动人口的思想教育工作,加强社团、“三资”企业、个体私营经济等社会、经济组织中的精神文明建设。必须总结新的经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及时发现推广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的成功做法。必须运用新的手段,积极吸取现代科技发展的成果,在信息掌握、情况处理、知识传播、思想教育等方面,注意发挥大众传媒和计算机互联网络的作用,善于运用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手段,增强精神文明建设的科学性。必须形成新的机制,建立健全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制度,明确有关机构、人员的目标和责任,保证各项任务落到实处。要抓紧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把党和国家倡导的思想道德原则融入科学有序的社会管理之中。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